繼11月初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建立以后,金融消保制度建設落地各地再取得新進展。
12月2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高人民法院對兩批11個金融借貸糾紛調解工作典型案例披露完畢。業內專家表示,在兩部門部署下,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司法部門聯合探索“司法+行業”金融糾紛化解模式,實現金融糾紛前端化解、多元化解,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在金融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對構建金融消保新格局的規劃中,“全力構建金融消費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是完善金融消保體制機制的重要一環。業內專家表示,金融糾紛是金融消費者權益容易受損的重點領域,是金融消保工作的薄弱環節,健全完善專業高效、便捷利民的金融糾紛調解機制,有利于解決金融消費者最急難愁盼的問題。
信用卡、小微領域金融糾紛高發
由于涉及面廣、專業性強、權責關系復雜,金融糾紛呈現日漸高發態勢。根據兩部門的披露,信用卡類糾紛、銀行卡類糾紛、金融借款合同糾紛、融資租賃合同糾紛、保險類糾紛、證券類糾紛等金融糾紛在一審金融案件中已占據主流地位。
近年來,銀行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信用卡糾紛轉而成為最大類金融糾紛之一。最高法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全國法院共審結一審信用卡糾紛案件307.8萬件,占銀行全部起訴案件的37.3%。
業內人士表示,這類糾紛通常呈現糾紛金額小、涉及面廣、影響大等特點。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金額小、數量多、執行難的信用卡網貸案件,很多時候面臨立案無門的難題,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迫切需要構建有效的路徑。
此外,小微企業也是金融糾紛的高發領域。根據兩部門的披露,浙江臺州是中國小微金融的先行區和集聚區,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小微金融糾紛。業內人士表示,小微金融糾紛具有金額小、債務人流動性高,債務人失聯率高的特點,增加了化解金融糾紛的成本和周期。
各地多元探索金融糾紛化解新路徑
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今年初發文表示,要在金融領域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推動線下調解服務擴面增質,同步加強線上糾紛調解力度。
記者了解到,各地金融監管部門正與司法系統通力合作,通過制度革新、資源調配、程序優化、人才培養等方式探索多元化的金融糾紛調解機制。截至11月末,全國已建立192個金融糾紛調解組織,1.3萬名調解員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線上線下累計調解各類金融糾紛4.1萬件,涉及爭議金額102億元。
例如,廣東正和銀行業保險業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與10家銀行機構探索實施信用卡小額糾紛快速解決機制,2023年受理信用卡調解案件8000余件,成功調解6132件,調解成功率76.65%,涉及金額3.55億元;其中通過快速解決機制成功化解信用卡糾紛4623件,所涉金額2.4億元。
針對小微金融糾紛激增態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臺州監管分局則聯合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建設“和合金融”共享法庭,創新“人民調解+司法確認”風險處置新模式,將不易和解的糾紛就近引導至共享法庭進行調解。
業內專家表示,各地經濟形態、金融環境不同,金融糾紛的形成原因和化解方式也不同。各地金融監管部門與司法部門聯合探索多元化的金融糾紛化解機制,能夠最大程度提高金融糾紛化解質效,促推金融糾紛減量,確保群眾合理訴求得到及時響應、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