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8月31日,科創板165家上市企業通過中期報告、上市公告書等形式披露了2020年半年度業績。總體看,科創板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和外部環境變化的種種困難,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能級,業績保持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科技創新企業的巨大發展潛力。
業績保持高增長
上半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128.07億元,同比增長5.80%;共計實現凈利潤124.17億元,同比增長42.29%;扣非后凈利潤94.06億元,同比增長38.27%。其中,超六成公司實現營收增長,7家營業收入增長超過一倍;六成公司實現凈利潤增長,四分之一的公司凈利潤增幅在50%以上。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挑戰,取得這份成績單殊為不易。
今年二季度,科創板公司全部復工復產,生產經營重回正軌。剔除10家未披露一季度數據的公司,共計實現營業收入587.46億元,環比增長52%,同比增長9%;共計實現凈利潤88.32億元,環比增長210%,同比增長41%;九成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較一季度實現增長,五成公司二季度收入環比增速超過50%。記者注意到,一季度收入或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中,有半數公司二季度實現同比增長,回升勢頭明顯。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公司二季度的業績總體優于去年同期,近七成公司二季度收入同比實現增長,超六成公司凈利潤同比實現增長。
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行業表現尤為亮眼。生物醫藥行業業績亮眼,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34.61%和2757.65%。受疫情防控和醫療需求增加影響,檢測試劑公司圣湘生物、碩世生物、東方生物增幅較大。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高速增長,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22.44%和97.11%。頗受關注的國內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上半年營收和凈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達131.6億元和13.9億元,同比增長29.38%和329.83%。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公司顯示出較強增長潛力,華峰測控、安集科技和滬硅產業三家公司的營收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長。此外,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的營收、凈利潤分別增長24.96%和39.05%,其中近六成公司營業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4家公司凈利潤翻番。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新材料、高端設備制造等行業,總體業績也都有小幅增長。
研發人員近5萬名
上半年,科創板公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持高強度的研發投入,共計投入研發金額129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的平均值為18.53%,比去年全年提高6個百分點。集成電路、醫藥制造、軟件等行業研發投入占比居前,芯原股份、微芯生物、奇安信等9家公司持續高研發投入超過30%;中國通號、天合光能等25家公司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與研發高投入相匹配,科創板上市公司已擁有近5萬名研發人員隊伍,比去年末增長8%,研發人員在員工總人數中的占比達到24%。
半年報還顯示,科創板公司2020年業績不僅增長快,而且質量高,主要財務指標穩定健康。其中,毛利率、凈利率穩中有升,毛利率平均為50.81%,凈利率平均為17.84%。分行業看,生物醫藥行業的盈利水平提升最為明顯,毛利率達到73.88%,凈利率為27.93%,較去年同期均提升近3個百分點;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毛利率及凈利率同比也均保持穩定。
科技創新進展良好。秉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創公司在科技創新道路上不斷前行,2020年上半年又有多家公司研發獲得重要進展。華潤微國內首條6英寸商用SiC晶圓生產線正式量產;瀾起科技2019年已完成符合JEDEC標準的第一子代DDR5數據及寄存緩存器芯片工程樣片的流片,預計2020年下半年完成量產版芯片的研發。
機構持股顯著上升
在未盈利企業方面,未盈利企業虧損幅度收窄。科創板14家未盈利企業發展勢頭向好,共計實現營業收入172.34億元,同比增加24.75%;共計減虧11.82億元。其中,10家公司營收同比實現增長,近半數公司盈利情況改善,2家公司扭虧為盈。值得一提的是,虧損幅度收窄是在研發投入不減反增的情況下實現的。數據顯示,14家企業上半年研發投入增加6.12億元,同比增長14%。盈利質量改善的5家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如澤璟制藥的研發投入由0.76億元增加到1.29億元,增幅達到69.73%,企業仍減虧2.12億元。
機構股東持股比例上升明顯。半年報顯示,科創板公司機構股東數量和持股比例顯著上升。持股基金數量為16544只,比一季度增長10倍。其中,75%的科創板公司流通股東中有基金股東,比一季度增加20個百分點;基金持股占比從一季度的平均7.09%提升至11.70%。從行業看,醫療器械、軟件和半導體類個股最受基金青睞。其中,金山辦公的基金持股比例為51%,高居科創板榜首;三友醫療因其脊柱類植入產品具有進口替代預期,基金持股比例升至50.57%。
此外,受疫情影響,部分公司業績出現波動。疫情影響下,受制于訂單需求減少或延期、項目交付和驗收推遲等不利因素,有超過三成科創板公司半年度營業收入或者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4家公司營收降幅超過50%,16家公司凈利潤降幅超過50%,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及新材料領域。其中,8家公司由盈轉虧,虧損公司數量占比為9%,高于去年同期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