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站穩27萬億元。在震蕩的市場行情中,權益類基金整體規模較為平穩,其中指數型基金成為資金重要配置工具,規模逆勢增長。與此同時,多只主動量化基金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申購。
公募基金規模整體平穩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0000多只基金(樣本為所有披露2023年三季報的10764只基金及404只未披露2023年三季報的基金)合計規模達27.21萬億元,較二季度末略微減少約1600億元。但拉長期限來看,公募基金最新規模較去年四季度末增長1.47萬億元。
從不同基金類型來看,截至三季度末,股票型基金規模為2.84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1292.82億元。債券型基金規模也實現正增長,較二季度末增長1488.95億元。此外,QDII基金、商品基金規模也有所提升。
從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來看,剔除貨幣型基金后,管理規模排名前三的基金公司分別為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規模分別為1.04萬億元、8543.63億元、6978.91億元。此外,富國基金、招商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博時基金等管理規模也超過5000億元。
其中,多家基金管理人三季度非貨基金規模實現逆勢增長。一方面,多家重點發力ETF的基金公司規模有所增長。具體來看,和二季度末相比,三季度華泰柏瑞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452.51億元,華夏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418.67億元。此外,嘉實基金、國泰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增長均超50億元。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基金公司“迎頭趕上”,非貨基金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例如,截至三季度末,金鷹基金非貨基金規模為468.28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109.28億元。泰信基金、國金基金三季度非貨基金規模增長也超過百億元。此外,達誠基金非貨基金規模從11.76億元增至33.6億元,同比增長超180%。
從規模增長原因來看,部分中小基金公司旗下部分債券型基金較為出彩,憑借平穩向上的凈值曲線吸引大量投資者申購。例如,截至三季度末,泰信添鑫中短債規模接近170億元,而今年二季度末其規模不到50億元。亦有基金公司旗下主動量化基金強勢吸金,例如國金基金旗下多只主動量化基金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基金經理馬芳管理規模已超過200億元。
指數型基金備受青睞
從權益類基金規模變動來看,三季度權益類基金規模整體縮減2333.86億元,主要是混合型基金規模有所減少。和二季度末相比,混合型基金規模減少3626.68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增長1292.82億元,其中指數型基金尤其受青睞,規模增長1738.8億元。
指數型基金已成為資金的重要配置工具。截至10月24日,今年以來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凈申購額均超過500億元。易方達創業板ETF、易方達滬深300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等凈申購額均超百億元。
多只“巨無霸”ETF誕生。截至10月24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接近1200億元,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規模也在900億元以上。此外,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易方達創業板ETF等多只ETF規模均在300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機構借助ETF入市。以工銀瑞信中證消費龍頭ETF為例,截至10月24日,基金場內份額前十名持有人中有9個機構投資者。此外,10月23日晚間,中央匯金發布公告稱,當日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并將在未來繼續增持。在業內人士看來,后續ETF將持續為市場帶來活水。據統計,10月8日以來,超10家基金公司集中上報ETF,數量超過15只。
摩根資產管理中國首席執行官王瓊慧表示,目前中國市場處于被動指數投資興起的第一階段,這兩年ETF規模增長很快,這是符合全球被動指數投資發展邏輯的。由于這兩年A股市場獲取主動阿爾法收益較難,所以被動投資興起,同時市場上已經出現大量配置型的資金,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開始積極尋找一些配置型的投資工具。
多只主動量化基金規模也實現增長。其中,國金量化多因子、國金量化精選、國金量化多策略等三季度規模增長超30億元。此外,中信保誠量化阿爾法、長信量化多策略等規模增長在8億元以上。
此外,部分長期業績較為亮眼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也較受投資者青睞,規模持續增長。以徐彥管理的大成睿享為例,截至三季度末,規模為73.83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超6億元,如若和一季度末相比,規模增長超30億元。類似的還有,截至三季度末,鄭青、董辰管理的華泰柏瑞鼎利規模為140.86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約9億元。
公募基金規模情況(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
類型 規模(億元)
股票型 28388.93
混合型 41392.47
債券型 83255.17
貨幣型 112132.10
QDII 3881.81
其他 944.91
商品型 501.77
FOF 1643.06
合計 272140.21